医疗器械创新网
距离创新创业大赛报名结束
48
天
16
时
37
分
登录
/
注册
首页
医疗器械创新网
医疗器械创新网
政策法规
技术/产品
创新企业/机构
创新创业大赛
专访
活动资讯
投融资服务
获奖项目融资
初创项目
成长项目
创服专家
投资机构
医疗器械创新网
供应链管理
产品设计代工
实验与注册
专利与人才
创服基地
创新创业大赛
大赛简介
最新通知
大赛报名入口
历届决赛获奖名单
创新周
观众报名
历届创新周活动
申请联合承办及合作
网络学院
首页
医疗器械创新网
医疗器械创新网
政策法规
技术/产品
创新企业/机构
创新创业大赛
专访
活动资讯
投融资服务
获奖项目融资
初创项目
成长项目
创服专家
投资机构
医疗器械创新网
供应链管理
产品设计代工
实验与注册
专利与人才
创服基地
创新创业大赛
大赛简介
最新通知
大赛报名入口
历届决赛获奖名单
创新周
观众报名
历届创新周活动
申请联合承办及合作
网络学院
会员登录
用户登录
评委登录
用户名
密码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登录
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登录
账号
密码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登录
手机验证码登录
还未账号?
立即注册
会员注册
手机号码
密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马上注册
已有账号?
立即登录
医疗器械创新网
首页
医疗器械创新网
政策法规
正文
李兰娟、郑树森等5名中国学者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士
日期:2021-02-21
李兰娟、郑树森等5名中国学者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士
2021年2月15日,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aimbe.org/)2021年选举产生了
174
名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士(Fellows),以表彰他们在医学与生物工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是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著名的非营利学术组织,汇聚了世界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的精英,其中包括3名诺贝尔奖得主、18位美国总统奖得主、195位美国工程院院士、94位美国医学院院士及4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由世界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最杰出(Top 2%)的学者组成,每年经过国际同行提名与严格评选产生(由现有Fellow推荐,经两轮筛选,最后经全体Fellow投票选举产生),是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现约有2000余位Fellow。
2021年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入选者任职于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共有5人(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苏国辉(Kwok-fai So),暨南大学(Jinan University)。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中枢神经再生与修复”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香港大学脑与认知国家实验室,及眼科学系解剖学讲座教授﹐何馮月燕基金明德教授(神經科學),中国教育部“2011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中国科技部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脊髓损伤研究协作组董事会联席主席,《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NRR)杂志主编。1977年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致力研究视神经系统轴突再生。1999年获选为中科院院士。2015年获选为美国发明家学会院士。2017年获选为 DABI (Dana Alliance for Brain Initiatives)会员。2019年获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苏国辉院士长期从事哺乳动物视觉系统的发育、可塑性及再生的研究。在视觉相关领域的主要学术成就包括:⑴视觉传导路发育的相关开拓性工作,其论文已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和高被引论文;⑵视觉传导路损伤后的可塑性研究;这部分完成于70年代末及80年代的开拓性研究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⑶视网膜损伤后再生的研究;苏教授团队创建了外周神经视网膜移植模型,并首次证实了成年鼠视网膜节细胞受损轴突可在外周神经中长距离再生;这一外周神经移植模型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和应用。
近年来苏国辉院士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利用多种药物和非药物手段, 包括纳米材料、营养因子、中草药提取物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免疫治疗、运动康复和光疗等,促进神经保护、修复和再生,进而改善神经损伤和精神疾病。截止2019年底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70余篇,其中多数发表在本领域影响因子较高的杂志上,如Nat Medicine、Neuron、Sci Adv, Nat Commun、Nat Protocol、PNAS等,文章被引用达20833次,并获授权专利16项,包括2项美国授权专利。
李兰娟(Lanjuan Li),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现为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Infectious Microbes & Diseases、《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浙江医学》主编等学术职务。
李兰娟院士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主编出版了我国首部《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和教育部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等专著。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Lancet、NEJM、CELL等SCI收录杂志发表300余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谈家桢科学奖临床医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
李兰娟院士自1986年开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研究,是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994年始建立《感染微生态学》,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率先全面揭示肝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变化规律,创立微生态干预防治重症肝病新策略,为感染防治提供崭新思路;近年来承担SARS、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等传染病诊治研究任务,尤其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救治研究和抗击新冠疫情中取得众多成果。
郑树森(Shusen Zheng),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外科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是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以及肝胆胰外科专家。目前担任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生命科学学部二部委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肝移植组组长、中华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外科学会器官移植学组组长、浙江省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国际肝病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等多种专业杂志的编委、常务编委和副主编;《国际肝胆胰杂志》、《移植杂志》主编。郑教授是我省器官移植以及我国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
郑树森院士在移植技术和围手术处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在国内率先采用非静脉-静脉转流技术,截止目前已安全施行非转流肝脏移植270余例;在国内率先采用不放置T管、前壁间断后壁连续胆总管-胆总管端端吻合的胆道重建技术,有效降低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病率;在国内较早将拉米夫定应用于防治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感染和乙肝复发;在国内率先将人工肝支持系统应用于重症肝病患者肝脏移植围手术期治疗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浙江省医药卫生创新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并于2004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原位肝移植应用推广研究”、“供体过继免疫治疗在肝脏移植中应用研究”已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国内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有关肝脏移植的述评,并积极帮助省内外其他医院的学科发展,先后帮助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大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开展肝移植工作,向全国二十余个省市进行技术辐射和技术支持。
郑树森院士在基础研究方面,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移植脏器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3CB5500)。另承担863项目2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中医药基金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等,共有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培养博士后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
郑树森院士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其中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外科学(五年制)》,主编《肝脏移植》、《胰腺移植》、《肝脏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等;创办并主编我国肝胆胰医学领域第一本英文专业期刊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 International,创办并主编移植领域中文期刊《移植杂志》。
郑树森院士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院长”、“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浙江省医学杰出中青年科技人员”、“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肝胆胰外科肿瘤诊治、器官移植。
庞代文(Dai-Wen Pang),南开大学(Nankai University)化学学院教授。研究领域:生物医学分析化学、纳米生物技术、纳米光电显示技术。
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年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3年湖北省重大人才工程“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首批人选(第一层次)。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委员及专家组成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纳米研究”专项)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新型生物医学探针技术基础及应用”)、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第26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纳米科学技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SCI)、New Journal of Chemistry(SCI)、Cell & Bioscience(SCI)等12种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SCI)副主编、《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编委等。
庞代文教授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新型生物医学探针技术基础及应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荧光纳米实时检测新技术及动态过程可视化”)、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纳米科技重大专项“纳米生物和医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中法先进研究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等25项科研项目。
庞代文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分析化学、纳米生物技术和纳米光电显示技术研究,发表SCI论文300 多篇,他引近万次,获授权发明专利34件。代表性成果包括:建立了半导体荧光纳晶(量子点)活细胞合成方法及量子点标记单病毒三维实时动态示踪方法;实现了单个病毒水平上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动态过程的实时跟踪并较详细地诠释了禽流感病毒侵染机制;推进了量子点背光显示技术。
陈春英(Chunying Chen),国家纳米科学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纳米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骨干成员。主要研究领域:纳米生物安全性及其化学基础研究,生命体系化学自组装与纳米药物研究。
199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诺贝尔医学生物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在中科院高能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实验室,任课题组长。2006年6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先后主持科技部973项目课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纳米科技”专项、欧盟第六、第七框架计划(EU-FP6&FP7 )、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国际原子能机构协调研究计划(IAEA)等多项国内与国际合作项目。担任Science Bulletin与NanoImpact副主编,担任Metallomics, Nanotoxicology, 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和Current Drug Metabolism等杂志编委。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第二完成人);2011年被评为“中国标准化杰出人物-创新人物”;2014年获“中国十大青年女科学家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入选Thomson Reuters公布的“全球高引用科学家”;2016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7年获中科院第五届“十大杰出妇女”;入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全球高引用科学家”。
陈春英教授主要从事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评价、新型医用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研究。在Nature Commun, JACS, Adv Mater, PNAS, ACS Nano,Small,Biomaterials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30余篇。研究成果被引用>1.8万次, H-Index为68 (Google学术)。主编中英文专著6部,分别由英国RSC、德国Wiley和科学出版社出版。应邀为Nature Nanotech创刊十周年撰写领域研究进展,并被评价为该领域的“引领科学家”。申请发明专利17项,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7项,国际授权PCT发明专利1项(美国、欧盟、日本)。负责建立我国第一个纳米技术国际标准,被ISO和IEC颁布为全球使用的标准方法。
陈春英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高效低毒抗肿瘤纳米药物的研制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2)典型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3)核分析与同步辐射技术及组学技术用于生物体系纳米颗粒暴露和效应标志物的研究;(4)易感人群环境污染物长期暴露的分子毒理学研究。
2021年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入选院士完整名单见//aimbe.org/2021-aimbe-fellows/
上一篇:
最新!药监局公告,92个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下一篇:
传IBM或将出售其AI医疗明星业务Watson Health
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立项!脑机接口将迎行业标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按病种付费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规程(2025版)》的通知
浙江21条举措,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械!编制研发、应用清单,清单发布1个月内,医院“应配尽配”
中纪委发文,2025医药反腐升级
媒体品牌合作
姓名:
电话:
公司:
需求:
提交
医疗器械创新网网
医疗器械创新网网
医疗器械创新网网
医疗器械创新网网
医疗器械创新网网